📖超越生死的智慧:從李連杰到人類圖的心靈探索(ㄧ)
- Bee
- 4月27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5月16日

一、李連杰的故事與我的共鳴
李連杰一生飽受病痛折磨,即便擁有名利權情,終究無法超越「生老病死」的自然法則。正因如此,他一直在尋找一條能夠「快速」超脫生死的道路。因緣際會,他與佛教密宗結下深厚法緣,最終成為佛門弟子。
書中提到當他第一次跪拜仁波切時內心慌亂,讓我想起第一次被母親帶去廟裡拜佛時,內心抗拒、無法跪下的自己,現在我體會了行為上的敬拜是因為內心的謙卑。他也曾分享,當他母親臨終之際,他是如何創造臨終平靜,這也讓我想起婆婆離世的那段時間,先生幾位分居在不同國家的手足齊聚,大家不約而同地提前返台,婆婆的十個孩子圍繞床沿陪伴她走完最後一程。我這個媳婦也在那時從秘魯回來,婆婆走的平靜安詳。
李連杰曾說,自己與文殊菩薩有著特殊的緣分,這讓我不禁想起那次前往四川五台山的經歷——當我跪在文殊菩薩前虔誠九叩首,才叩到第二下,我就淚流滿面。李連杰在夢境中獲得啟示,解開了他心中對佛法諸多的困惑;這也讓我想起,在我生病之前,夢境早已悄悄給出提醒,而後接連出現的預知夢,也都在提醒我~將自己視為答案而非問題,這與人類圖的觀點不謀而合,生命的解答在內不在外。
二、李連杰追尋佛法25年第一階段的領悟讓我看見:無所求才終有所得
從《超越生死》一書第47頁到第93頁,記錄的是李連杰自1997年至2003年,踏上佛法修行之路的第一個階段。這個階段的他,處於一個著急、快速、捷徑、外求的狀態,這樣的狀態,其實也是許多人在追求目標初始階段的寫照,因為我們活在一個總是渴望快速擁有、急於獲得什麼的世界。
閱讀到這段內容時,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與大寶法王葛瑪巴的對話。他問道:「您是一位對喝水或喝尿沒有分別心的一地菩薩嗎?」
法王回覆:「我不行,我經歷了投生轉世,還有許多學習尚未完成。儘管過去的我擁有菩薩的證量,但此刻的我無法做到。」
李連杰又問:「想要超越生死、尋找生命的真相,那我是不是該去閉關?」
法王答道:「你怎麼知道你過去沒有閉關過呢?此生你該做的,應是繼續在世間修行,完成你的電影事業,並在其中尋找答案——而你也終將找到。」
這段對話是為了破除「閉關」的執著,但就我看來也就是破除「我執」。連轉世高僧都坦言此生仍有許多學習尚未完成,這也提醒我們:生命是一場不斷學習的旅程,而修行也不在於外在的形式或身分,不論扮演何種角色、做何種事情都可以在所作所行當中找到真理,最重要的是向內看,就像李連杰參加聖嚴法師舉辦的10日禪坐尋找「開悟」,當時靜心中的他苦苦尋找「0號球員」,一心向外找尋卻始終找不到。直到他低頭看見自己身上的衣服,才驚覺,原來自己就是那位0號球員。至此,原本動盪不安、不斷向外追尋的心,才終於靜了下來,也不再期待「開悟」。
原來無所求才終有所得,放下,自會到來。
三、《超越生死》與人類圖的對話
人類圖的核心觀點是: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,且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「策略」與「內在權威」。
無論你做什麼、長成什麼樣子,你都只需要成為你自己的樣子,走你自己的路。因為我們其實都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——向內而行。
無論你的世俗條件如何,人生都要經歷生老病死這條共同的道路。最終,只有回到當下、回到內心,我們才能找到此生的答案
人類圖觀點,大多數人的「策略」都需要「等待」,也呼應書中所說~求而不得,放下自來,追求開悟終不得悟,不求開悟不悟即悟,人生所需經歷的一切、生命終將帶到我們的面前,讓自己成為生命的觀照者,欣賞沿路風光,但要盡力選擇做自己有熱情的事情,那麼宇宙自有其微妙的造化與安排。
コメント